安徽合肥市高新区创新模式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行业新闻 - 安徽918博天堂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18博天堂(中国区)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安徽合肥市高新区创新模式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坚持以工业“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为方向,编制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创新建立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实施工业碳积分试点,从“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绿色提升、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强化城市生态效能”等方面,重点做好“三项加法”措施,探索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优化结构  做提质增效加法

     

     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在全省完成绿色发展总规划和减污降碳路径规划编制,并作为园区的上位规划推动实施。研制“一园一策”多要素约束的减污降碳治理路线图,系统构建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减污降碳、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空间绿色、产业绿色、绿色科技、人居绿色、治理现代化8大类共40项绿色化指标体系。开展产城融合综合设计,推进城市空间盘活升级,促进空间利用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49d9d6088004bdde9660fd913d893f08.jpg


     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强化工业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的提效升级及共生链接,支持鼓励园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屋顶/车棚等光伏电站,推进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光伏逆变器创新突破,提高绿电使用率。园区第一、二批光伏发电项目共计23个,装机规模为70.54MW。推动园区工业搬运车辆油换电,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占比100%,新建绿色建筑占民用建筑比例达100%。落实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等控制制度,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05吨标煤/万元,远低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0.5吨标煤/万元的指标要求。

     

     打造高端绿色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全力推进“光伏第一城”核心区建设,加快建设“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园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500余家,总产值近900亿元,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引领构建光伏、储能等碳中和领域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强化管控  做绿色低碳加法

     

     推动工业绿色提升。强化源头管控,探索实施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实施节能审批+产业能效评价机制,对新建项目开展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设计和建设。重点对园区家电、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推广源头替代措施,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强过程和末端管控, 创新建设园区减污降碳及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集成环境质量、环境管理、污染排放、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数据,运用大数据从减污降碳角度为招引项目和工业企业画像,指导源头把关和开展系统精准治理,打造一批“零碳科技产业园”、“零碳工厂”和“零碳车间”。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100%。

     

     实施工业企业碳积分试点。参照碳交易模式,园区探索推进工业企业碳积分试点,创新建立承载企业行业信息、经济数据、能源数据、污染排放数据、碳排放数据和评价结果数据等碳积分标准,结合所属行业、产品对应的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节能降碳措施及建议,实施一批节能降碳示范项目。将碳积分与园区的用能权交易、合创券、政策兑现、有序用电等平台联动,激励企业主动实现减污降碳。同时,探索建立标准化、可校验、可溯源的企业碳信用体系,将企业污染排放、碳排放、产品碳标签及其他绿色低碳评价信息纳入碳积分管理,联合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推广开发依托碳积分的“碳足迹”、“碳减排量”挂钩贷款产品。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围绕支持使用减污降碳技术、清洁生产、环保管家、合同能源管理、低碳技术攻关及应用等方面出台10项政策,创新设立环保鼓励奖、环保技改奖、绿色发展奖等,推行企业减污降碳领跑者制度,累计兑现奖补资金5000余万元。出台绿色债券贴息、绿色担保奖补、绿色产业企业上市奖励等3个实施方案。以投资基金为抓手,深化产融结合模式创新,目前已有绿色基金3支,累计投资了84个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总规模近20亿。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绿色双碳贷,已为近20家绿色低碳企业提供约9500万元授信担保服务。

     

          坚持创新  做低碳策源加法

     

     布局技术创新“先手棋”。构建减污降碳“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集聚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中国环科院合肥科创中心等30多个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集聚阳光电源全球新能源研究院等200多个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聚焦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制造、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构建“政产学研资介用”的绿色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成立绿色制造与低碳循环联合研究中心。

     

     组建绿色低碳发展高端智库。组建绿色低碳发展高端智库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邀请国内11名权威专家。安徽省零碳协会落户园区。智库吸纳一批优质“双碳”技术咨询研究机构加入,积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结合。成立碳中和行动联盟,促进23家新能源、节能环保和制造企业互联合作,力争在减污降碳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节能降碳“黑科技”填补国内空白。支持行业领军科技企业前瞻布局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其中,园区节能企业研发的“兆瓦级跨临界二氧化碳冷热联供技术”利用二氧化碳的热力学特性,改变工业领域制冷、制热两套系统分开运行的传统模式,一套装置冷热联供、一机双用,实现制热端零能耗、零成本、零排放的“三零”目标,开创了二氧化碳制冷制热工业级应用先河。在国内推广比例达20%的情况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50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以上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