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先:关于深入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 行业新闻 - 安徽918博天堂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918博天堂(中国区)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唐晓先:关于深入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巢湖是半封闭大型浅水湖泊,既受一座大城快速崛起影响,也受一条大江涨落起伏影响,也即将深受一条大河——引江济淮输水过程影响,长期以来存在水多、水少、水脏、水华等突出问题,是我国新老水问题较为集中和极为复杂的典型湖泊,面临着发展与保护双重压力和自然与人类双重挑战。近年来,随着巢湖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巢湖生态环境质量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最好名片正在精彩呈现。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巢湖水质正在由逐步变好的临界点逼近稳定变清的拐点,稳固一湖碧水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同时,随着引江济淮全面建成和对江排洪泵站加快推进,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新巢湖即将掀开面纱,将重塑巢湖治水格局、生态格局、发展格局。巢湖研究院作为巢湖治理保护的技术智库和决策参谋,在实践和借鉴基础上,就深入推进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持续削减入湖污染负荷

       

      作为新兴的特大城市,合肥正处在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发展期,也处在用水增长、污水增长的过渡期,预计到2025年实有人口将超1300万,污废排水量将超7亿立方米,将给巢湖带来巨大的压力。建议以二里河等雨污混排整治和城乡排口溯源排查为重点,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对标滇池,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尾水出水标准,采取奖补措施,将总氮控制在5mg/L以下,总磷控制在0.05mg/L以下;新建污水处理厂要预留极限脱氮除磷设施用地,争取预留尾水湿地建设条件。

       

      二是启动引江济巢调水引流

       

      利用刚刚建成的引江济淮工程和现有的控湖工程,联合对江排洪泵站,逐步形成更强大和完善的控湖工程体系,为河湖水系畅通和生态复苏增添更安全灵活的调控手段,解除长达半世纪的巢湖半封闭状态,恢复健康江湖关系。按照引江济淮批复要求和工程布局条件,在不久的将来,每年有10~20亿m3的江水进出巢湖,巢湖水文情势和生态本底发生显著变化。建议在今年汛后长江氮磷浓度较低时段,启动和延续引江济巢调水引流试验,通过流场、水质、水生态等跟踪监测和变化分析,客观揭示江水入湖水质时空变化、污染水体迁移风险等,为今后巢湖常态化调水引流和生态调度积累试验数据、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开展巢湖水位综合调控

       

      巢湖水位高低及年内过程变化,与来水过程、江湖关系、控湖能力和防洪排涝、蓄水灌溉、航道水深、环境容量、湿地出露等功能需求关系密切。就湖水位的调度而言,防洪减灾期望水低、灌溉蓄水期望水高、航运发展期望水深、水质变清期望水动、湿地出露期望水落,彼此之间协调困难且矛盾尖锐。长期以来,为蓄水灌溉和航运水深,特别因航道淤积、船舶改装和超载等因素,目前巢湖冬春季蓄水位实际控制在9.0米左右,淹没湖滩湿地和影响植物萌发。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开展巢湖多目标生态水位调度研究,综合研判各类需求和风险,建议近期将冬春季(12月~次年3月)湖水位降至8.3m左右较为稳妥和可行,同时跟踪研究对湿地出露恢复、湖区生态环境、城乡灌溉供水及航道航运等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巢湖水位调控方案。

       

      四是提升环湖湿地生态功能

       

      以加强水力联系、加快生境营造和打造科普基地、完善便民措施等为重点,提升环巢湖十大湿地综合功能,探索湿地生态价值实现和转化路径。继续加快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建设,实施十五里河—东大圩—南淝河水系和巢湖—三河湿地水系连通工程,大力推进芦溪、张家湾和罗大郢三个湖内湿地示范工程建设。提升完善现有环湖湿地、扩大延伸湖滨浅滩湿地、逐步恢复湖湾自然湿地、续建环湖防浪林台湿地,充分发挥环湖湿地营造生物多样性、应对超标准洪水和削减入湖负荷、改善河道水质等综合作用,形成净化入河入湖水质的最后一道防线,让环湖湿地群成为候鸟的天堂。

       

      五是实施湖区底泥生态清淤

       

      根据前期调查和测算,巢湖污染底泥约3.4亿吨,对湖区水体氮磷的贡献度较大和影响较久,市委市政府早就提出四源同治,建议总结生态清淤试点工程经验,科学制定清淤规划,在不减少湖区水域面积、不影响防洪调蓄库容的前提下,对底泥污染严重的南淝河口至派河口等重点区域继续开展清淤。对已清淤区域开展动态监测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后续清淤安排,为全面治理巢湖污染底泥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积极发展引进多种底泥清淤方式,实现湖体淤泥高效清除。探索绿色、环境友好的底泥固结途径,实现生态利用。结合巢湖湖底浮/流泥自然分布特征及运移规律,在典型易淤积区布设底泥收集槽及淤泥处置一体化技术与装备,发展绿色低碳淤泥治理方式。

       

      六是优化调整渔业种群结构

       

      与巢湖实施“十年禁捕”前相比,2022年巢湖湖区鲢、鳙和肉食性鱼类翘嘴鲌生物量明显上升,小型鱼类占比下降,鱼类结构虽有优化仍不尽合理。近期结合已经改造完成巢湖闸、裕溪闸鱼道等设施,强化过鱼通道功能,辅以春季灌江纳苗与秋季排江等措施,逐 步恢复江湖生物交换通道,增加巢湖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持续跟踪评估巢湖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化情况,适当增加土著和肉食性鱼类的放流量和规格。建立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保育区,利用待建的张家湾湿地营造适宜土著鱼类银鲴生长的环境,构建“鱼类幼儿园”,将鱼苗培育成幼鱼进入巢湖,提高存活率。在东部河口水域放流螺贝类大型底栖动物,提升水生态健康水平。

       

      七是探索污染浓度总量双控

       

      江苏省今年发布的《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已明确要求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氮磷污染物通量较2023年下降10%。为巩固巢湖治理成效,从根本上改善河湖水体质量、减轻湖区藻华暴发,在开展南淝河、杭埠河污染通量监测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入湖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由于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一项复杂工作,目前国内尚无成功案例可供借鉴,考核指标可暂定为总氮和总磷2项,巢湖主要入湖河流氮磷污染物总量2025年可按较“十三五”末下降10%控制,如遇极端丰水年(月)可暂不开展考核工作。完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入湖污染总量考核结果与补偿资金挂钩,建议选取入湖污染贡献较大和水量推算基础较好的南淝河、派河先行开展试点考核,待总结完善后向全流域推广

       

      八是重视巢湖基础调查研究

       

      随着流域持续发展、人口快速集聚和极端气候变化,加上引江济淮建成运行以及对江排洪泵站、江淮畅通水网推进,巢湖水文节律和服务功能必将发生深刻变化,新老水问题更趋复杂。建议进一步加强巢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瞻研究、战略研究,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开展生物资源调查,启动构建流域水循环和解除湖区半封闭研究,联合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积极申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学习借鉴洱海经验,统筹岸上水中,统筹地上地下,在湖边布设大气沉降监测点,加强大气沉降对巢湖的影响研究;深入开展污染溯源、总氮减排、总磷控制、湿地修复、蓝藻防控等重点领域研究,推动“三泥”(藻泥、污泥、淤泥)资源化利用;推进“数字巢湖”智慧平台建设,提升巢湖流域防汛调度指挥、水资源优化调度、水环境智慧监控、流域机构管理等能力。

       

      巢湖治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经济、技术、政策等跨界领域,涉及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涉及水利、环境、生态、农业等交叉学科。巢湖研究院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认真听取并吸纳各位领导、各位常委的意见建议,为打造最好名片提供更多研究成果和更有力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合肥政协


      友情链接: